近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1年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上半年,我国银行理财市场高质量发展进程不断推进,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累计新发产品2.55万只,累计募集资金62.41万亿元,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4137.51亿元。截至6月底,325家银行机构和20家理财公司存续理财产品规模达25.80万亿元,同比增长5.37%。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到6137.73万个,同比增长137.71%。
兴业银行和诺亚财富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报告呈现三大特点:从规模上看,银行业理财产品规模稳步增长,反映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理财业务逐渐适应了监管要求;从结构上看,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占比提升,存量资产处置有序推进,理财业务规范化转型效果明显;从机构层面看,理财公司建设有条不紊地推进,已经超越股份制银行成为全市场产品存续规模最大的机构类型。
净值型产品
接受程度提高
报告显示,截至6月底,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到6137.73万个,同比增长137.71%。与此同时,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保持稳定,2021年前六个月理财产品累计兑付客户收益4137.51亿元。业内专家表示,投资者正逐渐接受银行理财转型过程中的新变化,对净值型产品的接受程度不断提升,自身风险意识也不断增强,在挑选理财产品时更加趋于理性。
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投资需求增加,投资意识加强,是投资者队伍不断壮大的重要原因。兴业银行武汉分行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高级经理邓金认为,在当前市场利率持续下降、“房住不炒”政策逐步深入推进、经济环境趋于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的意愿更加强烈,对资产流动性的要求有所提高,投资金融资产的需求更加强烈。
投资者数量的增加,也得益于理财市场投资起点的降低。“理财产品投资起点降低,过去的投资起点是5万元,而现在没有限制,这也是理财投资者队伍持续壮大的原因之一。”诺亚财富武汉第三财富管理中心理财师文静表示:“现在理财产品的宣传可以更多地通过互联网,多触点传递到大众视野,购买起来也更加便捷。”
报告显示,投资者数量增加的同时,对于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接受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截至6月底,持有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占比为94.80%,较去年同期增加约24个百分点。
“各类金融产品数量众多,产品特征复杂,选取适合自己的产品,成为专业化极高的工作。”邓金告诉记者,资管新规发布以来,商业银行积极转型,强化以投研为核心的产品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推出了一系列风格稳健的理财产品;同时,商业银行对客户需求的精准把握,理财产品更能够满足客户的财富管理要求。因此,理财产品在金融产品中的规模和占比持续保持高位,客户规模不断壮大。
文静则表示,资管新规出台三年来,大量的金融机构已经开始适应新变化新要求,用净值型理财替代过去的非标固定收益理财,市场上的非标资产也在逐步清零,投资者主要是被动选择净值型居多。
理财产品加速转向非保本净值型
伴随着绿色金融市场发展,银行理财市场通过认购绿色债券等方式,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报告显示,截至6月底,全市场ESG主题(ESG是环境、社会和治理的缩写,是一种关注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理财产品存续余额超400亿元,较年初增长约50%,同比增长超2.14倍;全市场理财产品投向绿色债券超800只,投资规模超2000亿元,较年初增长16.79%,同比增长26.46%,为我国绿色经济转型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在实现财务回报目标外,兼具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等多重目标。
“银行注重于绿色金融投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是银行大力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践行社会责任的体现。”邓金表示,一方面,银行理财资金通过投资各类债权类资产、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未上市企业股权类资产等方式,实现理财资金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理财资金通过认购绿色债券、投资符合ESG股票、创新非标投资模式等多种资产配置方式,为我国绿色产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为丰富我国企业的投融资方式、构建多层系资本市场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从优化理财产品类型结构的角度,邓金认为,我国银行业理财严格落实监管要求,大幅压缩老产品规模,产品结构明显改善,产品体系进一步丰富。其中,保本型理财产品迅速压缩,净值型产品迅速上升。未来,理财产品将全部为非保本、净值型产品,理财产品将与银行表内的资产、负债、风险严格隔离,其主体地位更加显著,运作更加规范,投资者与管理人权利义务关系更加明晰。
“非净值型理财的产品规模大幅压缩,净值型标准化投资理财规模占比已经增加至近80%,这个改变是非常显著也非常可喜的。”文静表示,这说明金融行业也按资管新规要求,大幅优化了产品结构,让大众认识到理财市场走向标准化、净值化是必然趋势。
理财公司异军突起
机遇与挑战并存
自2019年全国首家理财子公司开业以来,理财公司规模快速增长。报告显示,截至6月末,理财公司存续产品规模升至10.01万亿元,占理财市场比例达38.80%,超越股份制银行成为全市场产品存续规模最大的机构类型。
“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股东结构、战略定位、业务体量以及发展潜力,决定了它们未来也是财富管理市场的主力军之一。”邓金表示,从客户基础来看,理财子公司的客户中既有数量庞大的个人客户,也有各类机构客户;从产品体系来看,理财公司的产品线是以“固收+”产品为主导逐步延伸出的综合产品体系;从资产配置看,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投资范围很广,不仅可以投资各类标准化资产,也可以将非标纳入投资范围,配置更加灵活多样。所以,无论是客户基础、产品线、资产配置能力,都使它成为财富管理市场的主力军。
“脱离银行层面之后,理财公司可以更加专注为客户做好理财服务,可以更为中立客观的为客户的利益考虑。”文静指出,银行或非银行成立的理财子公司,存在的最大意义在于,将投资理财的功能和银行原有的投融资业务相互剥离,资金和风险都可以和银行剥离开,相互独立,这样理财公司和银行投融资过程中的风险不会相互影响。
对于理财公司未来面临的挑战,邓金认为,银行理财业务在严监管、强监管的背景下,将继续向净值化、标准化、规范化转型,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逐渐进入倒计时,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程度进一步提升,打破刚性兑付的压力进一步凸显,“卖者有责,买者自负”将加速回归。届时,理财公司将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各类机构共同参与财富管理市场,如何为各类客户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的产品和服务,保持和强化竞争力,是理财公司面临的持续性挑战。
“对于银行系理财子公司,离开银行后,还是有一些业务依旧混同,依旧需要防止银行理财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风险传递。”文静称,对于非银行系理财公司,也将面临着和所有金融机构一样的问题,它们只能销售标准化投资理财,很多产品不再是“独家销售”。“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保持差异化优势,是所有理财公司需要面对的问题。”她说。(记者 雷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