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五常大米是很多消费者购买大米时的首选,但买卖双方中间存在一些“隔膜”:一方面不少消费者追问哪里能买到真的五常大米;一方面五常市困惑于如何让消费者知道更多诚信销售的渠道。近年来,五常市实施大米产业提升工程,让消费者和五常大米走得更近,实现五常大米的“二次革命”。
溯源,构建诚信体系
9月,驱车行驶在五常市田间,满眼的绿色望不到边,即将成熟的水稻在清风的吹拂下形成一排排稻浪,浓郁的稻香渗进车内。
五常大米“有名”,但不少消费者难以买到真正的五常大米。近年来,五常市通过多种形式打造五常大米可追溯体系,方便消费者采购到真正的五常大米。
在位于五常市卫国乡的五常农业物联网服务中心,五常市稻米产业办常务副主任伊彦臣介绍,农户经营的土地面积、流转等信息,能进入农业物联网系统。这样,农户每年实际种植水稻面积以及预估水稻产量基本确定,通过农户的身份信息可以查询到。企业从农户收购的水稻,如果超过相应农户耕种土地的水稻产量,超出部分不能标上五常大米原产地溯源防伪标识。
伊彦臣说,五常市今年水稻种植面积为238.8万亩,年产量24亿斤左右,目前使用这个溯源防伪标识的接近20%。
当地农业干部介绍,通过有信誉的农民电商、品牌企业以及政府“背书”等多种渠道和形式,消费者可以更容易地买到保真的五常大米。
五常市委书记尹承云说,五常从“品种、品质、品位、品相、品牌”等五个方面重点发力,全面实施五常大米产业提升工程,尤其是依据五常大米产业标准体系,升级完善五常大米溯源防伪系统和五常大米网,让五常稻米产业更具竞争力,推进五常大米的“二次革命”。
协作,紧密联结机制
虽然是农民,但五常市杜家镇半截河村郭洪军已经多年不种地了。2012年,他把60亩土地加入五常市王家屯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除了每亩1200元保底收入外,每年还能拿到几百元不等的分红。
“自己种地,收入不如入社高,还没时间干别的。”郭洪军说,现在有空了,经营自家园子里占地一亩多的棚室,一年两茬能收入2.5万元,空闲时还能做点小买卖。
王家屯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会计宋泽波介绍,合作社现有社员2011户,自主经营2.1万亩。去年入社农民一亩收入1645元,扣除保底收入,相当于每亩分红445元。“能有这么好的效益,得益于近年合作社与五常市乔府大院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紧密合作。”宋泽波说。
王家屯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只是五常市乔府大院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原粮供应商之一。通过流转、入社、领办农民持股公司等形式,这家公司建立了44万亩水稻种植基地,带动11个乡镇、36个村,约4万户农民增收。
位于杜家镇幸福村的五常市旺龙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就是这家企业紧密合作的农民持股公司之一。旺龙公司董事长王立坤说,公司2017年成立,经营水稻约3.7万亩,涉及种植户1000多户。
乔府大院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志禹说,“龙头企业+农民持股公司+农户”模式能引领绿色农业向品牌农业转变、家庭农业向园区农业转变,推进小农业与大生产的对接,有利于提升五常大米的影响力,促进五常稻农增收。
在五常市,具备一定加工能力的大米加工企业有293家,其中很多企业与农民签订单,密切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民与企业实现“双赢”。
触网,农民转型电商
新稻还没大量上市,但五常市杜家镇七一村陈洪刚家的大米销售火爆。院内停着一辆小货车,三四个工人正往车上搬运打包好的大米,准备发走。
“今天已经下了三四百单,所有单子的货今天都要发走。”陈洪刚的爱人徐晓慧边说边在电脑上回复淘宝店铺中的咨询。电脑里新消息提示的叮咚声一个接一个,徐晓慧忙得顾不上多说几句话。
陈洪刚家的大米都是通过网上销售,从每年几万斤到现在的几十万斤甚至上百万斤,电商路越走越宽。为了保证足够的稻米货源,自家只有十多亩地的陈洪刚,通过流转等方式承包了600多亩地种植水稻。
陈洪刚有两个微信号,从3月份开始,他的“朋友圈”就开始更新水稻耕作的短视频,清棚、育苗,不同时期的水稻长势,都能看到。
在七一村,像陈洪刚这样的农民电商还有很多。距离陈洪刚家不远,就是55岁村民张文芹的“厂房”。为了方便给大米脱粒、加工、打包,她专门盖了一个“厂房”,打包好的大米堆得很高。
“一开始一天只能卖几百斤,现在忙时一天能卖1万多斤,平均一天大米销售量也在3000斤左右。”谈起线上销量,张文芹笑得合不拢嘴。
七一村党支部书记周伟说,全村一共有500多户,其中有100多个农民电商。
在五常市,大大小小的农民电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2019年,五常市电子商务网络交易额35.5亿元,其中农村网络销售额8.1亿元,同比增长35%。(记者 李凤双 管建涛)